你能想像嗎?當法國的馬卡龍,遇上台灣的鳳梨酥,竟擦出一場甜點界的文化革命。

這款風靡節慶與伴手禮市場的「馬卡鳳梨酥」,正是由來自台中的甜點師 張淑清 所創。她將法式馬卡龍的精緻外表,與台灣在地土鳳梨的濃郁風味巧妙結合,創造出前所未見、讓人一吃驚艷的甜點新物種。

「想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台灣味。」

張淑清曾遠赴法國學習甜點工藝,在歐洲街頭,她看見馬卡龍的繽紛多彩,卻總覺得少了一份熟悉的味道。返台後,她嘗試將馬卡龍的餅皮工法與台灣經典土鳳梨餡融合,歷經一整年的配方研發與反覆試驗,終於找到完美比例——甜而不膩、酥中帶Q、口感層次豐富,馬卡鳳梨酥就此誕生。

這份創意與堅持,也吸引了媒體的高度關注。中天新聞特地前往台中採訪報導,深入記錄這位正妹點心師的研發過程與製作堅持,讓更多人認識這款令人驚艷的台灣甜點新代表。

多重口味、顏色繽紛,顛覆你對鳳梨酥的想像

馬卡鳳梨酥外表如馬卡龍般亮眼,有抹茶綠、蔓越莓紅、伯爵茶棕、原味淡黃,每一口都能吃出不同風味的驚喜:

  • 原味:保留最純粹的馬卡龍香氣與鳳梨酸甜平衡。

  • 紅茶口味:伯爵茶香搭配果餡,讓人回味無窮。

  • 抹茶口味:微苦回甘,平衡鳳梨的酸甜,清爽不膩。

  • 蔓越莓口味:微酸果香與鳳梨的雙重交織,是女性顧客的最愛。

每一步都不馬虎:從蛋白打發到餡料封存,甜點職人的溫度

製作過程繁複:從蛋白打發、塑形、撒糖霜、烘烤、擠餡,每一顆都是手工完成。即使現今已有部分機器輔助,每天的產能也僅有約 3000顆,全程堅持品質與風味控制,連師傅們的手,都因烤盤高溫頻頻燙傷——那是職人對甜點最直接的溫度與愛。

甜點是語言,也是文化的橋梁

在近期的鳳梨酥文化節中,馬卡鳳梨酥以其創意造型與獨特口感,成為現場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。它不只是送禮首選,更是一塊講述「台灣文化與世界甜點對話」的敘事甜點。

這款甜點,正在讓全世界重新認識台灣的風味與創意。